close

綠建築可助防洪 都市建物要能儲雨水

【台灣醒報記者蕭介雲報導】氣候劇烈變遷,有關防範都市洪災問題成為新興課題,學者孫振義建議,採取雨水蒐集、環境綠化、人工濕地等綠建築概念,可 做有效改善。台灣綠建築協會副理事長鄭期霖受訪時強調,防洪仍要從區域著手,綠建築僅能做微調,如發展漂浮式建築、一樓做為兼具防洪效益的公共空間使用, 都是未來要努力的方向。


政大地政系助教孫振義今天以「讓綠色建築 幫忙減緩洪患」為題,投書聯合報指出,從莫拉克、凡那比到梅姬等颱風的肆虐,讓台灣從南到北都飽受淹水之苦,綠色建築技術應能有所改善。


他主張要設置建築基地保水設施,建築基地如果可以適當地設置草溝、透水鋪面、滲透溝、滲透井、雨水貯集池等保水措施,將可保留大多數的雨水在每一塊建築基地當中,具有降低地表逕流、減緩洪峰等效果。


此外,目前建築法令規範,總樓地板面積達3萬平方公尺以上新建物,設置4%的雨水貯留利用系統。孫振義強調,事實上,雨水利用家家戶戶都可 以施行,運用自行設置的小型雨水儲水槽,或簡易型雨撲滿,就可以達到貯集雨水的功效,而設置環境綠化與屋頂花園、人工濕地與生態水池,也都能減緩洪患。


綠建築最初目的是節能、節水,鄭期霖強調,最重要是地區性的選擇,其次是要蓋什麼樣的房子,如果是在宜蘭這樣一次降下一千毫米驟雨的地方,當無法遷村時,就要考慮比照荷蘭,設計漂浮式房屋。


針對雨水儲留問題,鄭期霖建議,未來都市建築、公共建物、公園,都應該向下挖,以低碳社區概念進行儲水,可以具有調節1到1個半小時的暴雨 量,以及調節溫度等效益;甚至是應修改建築法規,讓都市一樓做為兼具疏洪的公共空間,如為集水區的關渡平源,就要空出1、2樓的空間,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從 區域防洪角度來著手。


台灣綠建築發展學會副秘書長陳重仁也表示,美國LEED綠建築評估系統中的「永續性基地設計」,亦有「暴雨設計」的項目,內容分為「水量控 制」與「水質控制」兩部份,「水量控制」的設計必須在基地上導入「暴雨逕流控制措施」,讓暴雨逕流水量與流速比開發前降低至某個程度以下,做法有儘量保留 綠地、使用透水鋪面,以及設置雨水回收系統、人工濕地與滯洪池等。

  新聞圖片來源:台灣醒報   作者:蕭介雲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Tm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